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边栏

“中国2030研究”场景之三:长城

[复制链接]
中国选择了普京领导下俄罗斯所走的道路:民族主义和强硬外交使其陷入国际上的孤立境地。中国经济深受其害。



2030年,我们会从中国听到怎样的新闻?
10月1日中国国庆日这一天的清晨,数千名中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登上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几十年来,中国和日本之间围绕着这八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争吵不休,如今北京制造了既成事实。中央电视台直播了中国军人将国旗插在岛上的情景。
两支中国航空母舰编队在钓鱼岛周边形成合围之势,以阻止日本和美国海军进入岛礁附近海域。直升机将装配式营房和码头装置送到岛上--昭示着中国将会在那里长期驻扎。中国国家主席宣布,中国"实现其历史赋予的领土主权的步伐是任何事和任何人都不能阻拦的"。在这一彰显中国强大力量的举动得到国内舆论欢呼喝彩的同时,日本和美国对这种单方面违反国际法的侵略性行动表示谴责。华盛顿方面将自己的航母编队也部署到相关海域,以防止中国在其它领土主权争端中创造新的既成事实,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或者是在南中国海地区。许多西方国家,以及诸多亚洲国家都在进行磋商,如何通过制裁措施来给中国施加压力。这导致中国股市暴跌、人民币贬值,但是并未引起政治上的转向。恰恰相反,北京相信,日本和西方很快就会妥协放弃,因为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来说至关重要,谁也不会冒险和中国发生长期冲突。
这一场景的设定前提是,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冲突继续激化,而北京选择了与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类似的路线。虽然中俄两国在很多方面的国情不同,但是也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强大的、受到国家操控的民族主义情绪,复兴历史强国地位的愿望,与邻国之间不断发酵的领土主权冲突,对失去地区影响力的恐惧,以及对西方的极度不信任,尤其是对美国。而在内政领域,俄罗斯和中国也同样面临紧张局面,因此急于通过在外交领域采取强硬态度,以转移舆论对于内部问题的注意力。

经济发展
政治上的孤立和可能面临的制裁使曾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经济遭遇重创。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暴跌,人们对于中国股市和人民币的信任度也一落千丈。国际企业开始收缩对华业务,一部分中国企业家也失去了对自己国家未来的信心,纷纷举家移民海外,并且将资产也转移到海外以求安稳。外国对于中国的怀疑态度越是强烈,中国企业就越是依赖于国家的操控和支持。由北京选定的一些关键工业领域得到了国家的特别扶植,并且继续在政府支持下向海外扩张。但是中国企业的声誉不佳,在很多领域遇到了技术革新障碍,中国产品几乎无法和国际产品竞争。国家试图凭借保护主义措施,保护中国厂商至少在国内市场上不被来自外国的竞争者击败。


自我孤立的长城将会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政治上的寒冬。

政治与社会发展
中国选择的对抗路线极具风险。但是在北京领导人看来,他们从中可以得到的内政方面的利益超过了在外交层面的显而易见的损失。可以设想的是,这种路线会在一个独裁者或者一个小集团尝试稳固集权的情况下出现。在这一场景下,中国的政治体制会比目前的一党专政体制更为独裁专制。在司法领域,法治国家原则已经几乎被遗忘,公民自由权利和新闻自由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互联网受到严格的审查。许多社会政策领域也纷纷出现停滞甚至倒退,比如在教育领域,或者是像社会保障体系或环保等重要的改革领域。面对民众的不满,政府尝试用民族主义和反西方的政治宣传来加以消弭。在国际上,中国不遗余力地动用金钱和军事上的支持手段,来为自己赢得盟友。这样的策略主要适用于那些依赖于中国的发展援助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国家。但这样也最多是和弱国之间结成一时的利益共同体,这些国家本身也处于和西方以及地区强国之间的冲突中。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联盟中的影响力大为削弱。

这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中国要将自己封锁在长城之内,那么在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都是风险大于机遇。在这一场景下,在国际舞台上与中国合作将会更加艰难,在政治上中国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在应对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方面,中国不再是值得信赖的伙伴。中国强硬的外交路线可能会使得东海和南中国海海域的军事对峙局势升级。中国的盟友如朝鲜可能会威胁到国际政治稳定与和平,世界甚至还面临新一轮冷战的危险。

德国可以选择的应对策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一场景之下,尽管美中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也仍将依赖于在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盟友。这样,德国将得以强化其作为中国在欧洲最重要伙伴的地位,扮演斡旋者的角色。德国经济也有可能从这一特殊角色中获益。虽然中国的贸易政策可能会意味着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时代的开始,而且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汇率的风险、司法保障的不健全以及日益恶化的生产条件都可能导致德中经济关系受损。但同时,德国的特殊角色可能会使北京为德国的出口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优惠条件,一些政府项目的订单也会交给德国企业。此外,由于中国革新力量的疲软,德国企业在许多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毫不动摇。为了缓冲中国走向孤立而产生的政治、社会与经济领域的消极影响,并采取非军事手段来应对一个充满攻击性的中国及其伙伴,德国应该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强化现有的盟友关系。同时,与中国的政治对话必须要保持下去。但德国不应该出于经济利益的顾虑,而忽视中国侵犯人权的作法以及在国际上的侵略性行动。此外德国经济界还应该加强开发第三方市场。

本文内容为贝塔斯曼基金会“中国2030:德国可能面临的发展场景及相应对策”研究成果,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 2016.10.21

www.51haoyou.com

GMT-5, 2024-11-21 17:48

© 20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