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边栏

“中国2030研究”场景之一:维持现状

[复制链接]
中国共产党继续执政;经济继续受到国家的控制;巨大的社会挑战继续存在。



2030年,我们会从中国听到怎样的新闻?
2030年冬天,河南数千名儿童罹患麻疹,其中几百人不治身亡。一名曾经亲自为患儿进行过疫苗接种的儿科医生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他发现:由于错误的储存方式,疫苗针剂在注射接种的时候已经变质。这名医学工作者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了这一发现,并且将相关信息公布在互联网上。两天之后,他被捕了,他所发表的内容也被删除。
直到一位北京高官家里的孩子患上了麻疹之后,政府才启动了调查。中央电视台很快公布了调查结果,卫生部的一位高级官员是元凶。据称,他收受了折合150万欧元的贿赂,将疫苗的经销业务交给一家运输企业,而这家公司连一辆冷藏运输车也没有。在一场简短的公开审判中,这名卫生部高官及其同谋被判处死刑。而那个真正推动案件进展的医生,则因为"散布谣言"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中共多年来一直都是利用这样的压制手段稳固政权。

尽管在领导层中也存在一些讨论,即在不允许司法独立、不允许媒体对政府持批评态度、不允许互联网自由化和公民社会参与政治的情况下,能否真正赢得打击滥用职权行为的斗争。然而对于改革的恐惧是巨大的,况且只要政府能够拿出勉强像样的经济增长数据,它就具备足够的财政手段和在意识形态领域自圆其说的能力,以维持中国现状。
这一场景的设定前提是,到2030年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系现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共产党决定政治并操控经济。中共的主要诉求就是维持现有的权力结构。稳定压倒一切。在政权内部,经常有人言之凿凿地指出,中国的稳定面临动摇,国家可能陷入混乱,这样的威胁论成为威权统治手段的合法化依据。然而对于权力政治现状的维持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会发生变化。社会不公现象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尽管国家不遗余力地进行政治宣传,但是广大民众阶层的不满情绪仍然继续增加。而即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经济发展
在国家强力操控之下,经济扩张的速度早已不再像中国经济奇迹时代的前几十年那么惊人,但是经济增长率仍然可观。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中西部迟来的现代化进程。国家继续为那里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城市建设进行数以亿计的巨额投资。内部市场消费因此而受益。尽管工资水平已经明显提高,但中国仍然保持着世界出口冠军的头衔。规模效应使得中国与较小国民经济体相比具有竞争优势。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执行雄心勃勃的扩张战略。在海外,人们带着"表面抗拒、私下赞叹"的复杂心情看待中国企业,并称之为"中国恶霸"(chinese bullies)。
国家的经济规划者对一些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进行扶植,比如替代驱动技术、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机械制造。这一做法在个别领域(包括建筑机械、发电站和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成功,但总体上讲仍然缺乏效率。中国仅仅在个别领域取得了真正的革新领军地位。大多数中国产品对于世界市场来说也仍然仅仅是品质"尚可"(good enough)。中国实行的国家调控措施还包括继续严格控制人民币汇率,将关税和市场准入作为政治施压手段,以及尝试在一些关键行业设立自己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尽管保护主义和司法保障缺失等问题的继续存在使得中国的商业环境越来越艰难。中国技术创新力量的缺乏使得德国高科技产业得以维持在诸多领域的世界市场领导地位。"德国制造"仍然是高品质的代表。

政治与社会发展
在中国,邓小平的那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仍然被奉为经典。如果这块石头感觉很稳,那么就可以放心地踩上去;而如果它摇摇晃晃,那么就要小心地去寻找另一块石头。这是一种小步前进的政策,而不是大步跃进,也不是勇敢的改革。然而,这种保守路线却无法成功地缩小贫富差距,也无法明显改善全体民众的生活条件。在中国的14亿人口当中,虽然已经有大约4亿人属于中产阶层,但是大多数民众还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仍然实行严格中央统一化、几乎没有改革的教育体系已经没有能力将中国打造成为创意革新的基地。


政治的力量仍然凌驾于司法之上。

政府所预言的迈入高收入国家集团的前景,始终没有成为现实。尽管诸多问题并未解决,但共产党仍然能够维持执政地位,主要是源于威权统治手段,比如对互联网的审查以及对个人自由权利的限制。司法仍然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国家宣传机器还在大力渲染民族主义情绪。中国出现的所有问题,都要归咎于外国。由于中国在领土主权争议中表现得咄咄逼人,邻国感到巨大的威胁,因此许多国家选择了躲到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之下,从而使得美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强国地位。在国际上,由于气候政策、对人权的侵犯以及强硬外交政策,中国常常招致反感。不仅仅在中国,在海外的中国人处境也并非尽如人意。

这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中国继续维持现状不变,那么机会与风险是并存的。这种延续性虽然会使得与中国合作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即使在民族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会是一个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总体上可以预测的行动主体。尽管存在保护主义壁垒,但是中国市场仍然对德国的出口产品敞开大门,许多德国企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得以维持。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对于德国高品质产品的需求甚至越来越大。不过,司法保障仍然缺失的问题使得德国企业在华开展业务举步维艰。规模效应和政治扶持给中国企业在出口领域创造了不少优势。

德国可以选择的应对策略

为了继续与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合作,德国应该加强在中国研究与教育交流方面的投资,同时增加在对华交流方面的投资。只有在充分了解中国的前提下,德国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去实行一些有利于德国产品在中国扩大市场的改革。不过,德国同时还需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这样才能够和欧洲伙伴共同应对中国所带来的挑战,加强欧元作为贸易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并且减少自身对中国的依赖性。

本文内容为贝塔斯曼基金会“中国2030:德国可能面临的发展场景及相应对策”研究成果,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 2016.10.19

www.51haoyou.com

GMT-5, 2024-11-24 14:13

© 20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