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颠覆俄乌战场空天力量格局,欧洲军工产业复苏;20251026-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颠覆俄乌战场空天力量格局,欧洲军工产业复苏。

朋友你好,欢迎回到碎片记忆频道。 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开始咱们的第二个视频。 咱们都知道,乌克兰采购大量瑞典鹰狮战机,给欧洲军工打了一记强心针。 几天前,乌克兰与瑞典签署一项书,计划采购100到150架鹰狮E战机。 我们认为,这笔价值超过150亿美元的军购协议,不仅有望颠覆俄乌战场空天力量格局,更让沉寂已久的欧洲军工产业看到了复苏的曙光。
为什么?咱们一起来逐步深入分析。

1、鹰狮好在哪?轻型战机中的效率冠军。

现代战机谱系中,瑞典萨博的JAS-39鹰狮以低成本高性能的鲜明标签占据独特地位。 其战术特点与性能优势在同级别机型中颇具竞争力。 鹰狮的核心优势源于精准的定位设计。 作为一款集空战攻击和侦察功能于一身的三位一体战机,它采用放宽静安定度的鸭式气动布局和大型后掠三角翼,确保在所有高度都能实现超音速飞行。 9G的最大过载和优异的瞬间盘旋角速度使它在近距离格斗中拥有明显优势。 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极致的战场适应性。 针对瑞典多林的机场易遭破坏的地理特点,鹰狮具备公路短距离起降能力,仅需800米就可以完成起飞,且维护需求极低,临时招募的新兵经简单培训就能完成基础维护。 这种接地气的设计使它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具备极强的生存能力。 与同期战机相比,早期的鹰狮C/D型的性价比优势尤为突出。 与美制的F-16C相比,两者的气动设计各有千秋,但鹰狮E载荷更低,航电系统响应更快,而F-16则在发动机推力和外挂点数量上占优。
面对阵风、台风等欧洲重型战机,鹰狮的综合性能虽仅达到前两者的65%到70%, 但2440万美元的出口价不足台风的一半,使用维护成本更是低至同类机型的60%, 即便是最新升级的鹰狮E型,最大起飞重量提升到16.5吨,搭载ES-05渡鸭有源相互转雷达和F-414发动机,具备105度超大视图探测能力,其成本远低于5代机器门槛。 军事理论家克罗塞维茨曾说,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的性能,更取决于武器与战场需求的匹配度。 鹰狮虽然不是单向性能的冠军,但却是综合性能的赢家,这种特质使它在特定战场环境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2、小国造强机瑞典军工的自主化基因

人口仅千万,国土面积不足45万平方公里的瑞典 能造出鹰狮这样的顶尖战机绝非偶然。 它的背后是瑞典延续数百年的独立自主防务传统,以及由此孕育的完整国防工业体系。 正如瑞典王室格言所说,为了瑞典与时俱进。 这种将国家命运与内核技术深度绑定的理念 成就了北欧小国的军工传奇。 瑞典的武器自主研发传统 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 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通过军事改革,将瑞典打造成北欧霸主。 其首创的野战炮兵战术奠定了瑞典军工的早期基础。 工业革命后,战友之父诺贝尔1894年收购的博夫斯公司 更是成为瑞典军工的标志性企业。 这个公司生产的40毫米防空炮 在二战期间总产量超过5万万,成为全球海军舰艇的标配。 当时,太平洋上的美国军舰 从航母到巡洋舰、驱逐舰再到潜艇防空 全靠博夫斯高炮。 正是依靠它们,美国海军抵抗出来自日本海军的 零战、九九舰爆和九七舰攻的轮番肆虐。 即便时至今日,美国的AC130炮艇机仍装备此类火炮。 冷战时期的武装中立政策 推动瑞典军工走向体系化发展。 面对美苏两大阵营的挤压,瑞典确立了国防自主化战略,要求武器装备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在航空领域,萨珀集团1945年从零开始 研发出了J- 21R喷气机,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验证了内核技术买不来的深刻道理。 陆军装备方面,S型主战坦克以独特的无炮塔设计闻名,哈格隆德公司的装甲车99%用于出口,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海军则推出威斯比基隐身护卫舰,其一体化隐身设计引领了中小型舰体的发展潮流,渴求全体系自主能力的背后 是瑞典的创新和极致追求 与对失败的高度宽容。 瑞典人权发明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研发投入长期保持在GDP的3%以上,远高于欧美平均水平。 2017年成立的失败博物馆 收录了包括博夫斯公司在内的70个创新失败案例,彰显了创新需要失败的发展理念。 正是这种从历史传承中生长出的自主基因,让瑞典得以在大国环伺中走出独特的军工发展道路,也让国小民寡的瑞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大票实力极具强悍的跨国企业。

3、叫好不叫座明星战机的外销困局

尽管鹰狮战机性能出众,却始终难逃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自上世纪90年代服役以来,其总销量仅超200架,远不及F-16数千架的规模。 近年来,在克罗地亚、芬兰和加拿大等国的竞标中,鹰狮屡屡败给F-35和阵风等机型。 昔日的明星战机逐渐风光不再,内核部件的外部依赖成为鹰狮外销的致命软肋。 瑞典虽掌握战机整体设计与系统集成能力,但关键部件仍高度依赖进口。 发动机来自美国通用,26%的机载设备也由美国供应。 1978年萨布与印度的雷士战机交易,就因为美国对发动机实施禁运而没有成功。 2014年与巴西签订的鹰狮合同,也因全球供应链问题延迟到2022年才交付。 在国际军贸这个政治先行的领域,部件供应国的态度往往成为交易成败的关键。 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不足,让瑞典在大国博弈中难以立足。 与美俄法等军事大国相比,瑞典既没有全球军事基地支撑,也缺乏多边同盟体系背书。 法国为了推销阵风,可动用总统外交直接介入交易。 美国则能通过北约框架将F16与防务合作深度绑定,而瑞典的中立国身份在军贸谈判中反而成为劣势。 缺乏政治承诺的支撑,使得中小国家更倾向于选择有大国背书的装备。 产品定位的先天局限也限制了其市场拓展。 鹰狮的短航程设计源于瑞典本土防御需求,其800公里的作战半径赋予该机小巧灵活的优势,却难以满足大国空军的远程打击需求。 随着五代机普及,鹰狮作为四代机的代差劣势日益凸显。 而韩国FA50等后起之秀的崛起,又挤压了鹰狮在轻型战机市场的份额。 更尴尬的是,鹰狮E升级后成本攀升,价格优势不在。 又恰逢F16退潮来临,那些原本可能采购鹰狮的小国一看,大批低价的二手F16不是更合适吗?

4、自主制路艰难,瑞典军工的时代困境。

鹰狮的外销困局,本质上是瑞典独立自主军工路线走向式微的缩影。 在现代武器装备研发成本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仅凭瑞典一国之力 已难以维系全体系自主研发的传统,国防预算的有限性成为自主研发的最大瓶颈。 瑞典2023年国防预算仅约80亿美元,分摊到海陆空各军种的装备研发中更显得捉襟见肘。 而美国F35研发成本超过400亿美元,台风战机的总投入也达200亿欧元。 2022年萨珀公司因资金与技术双重压力 不得不终止FS-2020五代机项目,钱少很多事情就难以为继。 武器系统的复杂化,加剧了对国际合作的依赖。 瑞典虽然在雷达、电子战等领域仍有优势,但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领域 已难以单独赶上发展步伐。 萨珀公司近年来积极参与神经元无人攻击机 和流星导弹等国际合作项目,从独自研发到联合创新的转变,实则是对现实的妥协。 军工体系的维持成本让瑞典难以承受,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需要庞大的产业链支撑,而瑞典国内市场狭小,难以消化研发成本。 冷战时期,瑞典可以通过以产定销维持军工运转,冷战后,国防预算削减,国内订单骤减,萨珀等企业不得不裁员度日,这种研发成本高、国内需求小的矛盾,使得瑞典军工陷入不升级就落后、 升级就亏损的恶性循环。 正如军事经济学家希奇所言,现代军工是规模经济的产物,小国的自主之路注定越走越窄。

5、战场选鹰狮乌克兰的现实抉择

困境中的鹰狮却等来了乌克兰这个大客户。 在F16和阵风等机型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乌克兰最终将大单投向了鹰狮,这绝非偶然,这一决策既源于乌克兰对欧洲援助体系的依赖,各基于对战场需求的准确判断。 乌战爆发以来,乌克兰便高度依赖欧洲的军事与经济援助,且从川普上台后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对乌支持力度直接归零,因此乌克兰采购欧洲武器即是对欧洲盟国的回报,也是巩固和发展长期防务合作的重要手段。 可见,政治考量与供应链安全构成了选择鹰狮的底层逻辑。 虽然川普荒腔走板,但相信还不至于疯狂到拒绝供应鹰狮发动机的程度,由于萨珀本身产能不高,因此瑞典人极有可能在乌克兰设厂或者转移技术,让乌克兰得到先进技术,还有可能拉动军工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 战场环境的特殊性使鹰狮的优势得以精准匹配。 当前,俄乌战场总战线长度1200多公里,航程800公里的鹰狮足以应付。 俄乌之间的空中对抗,已经从控制权争夺转向对地支持与防控压制。 鹰狮搭载的ES-05有源相控站雷达与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可以在不启动雷达的情况下探测目标,非常适合应对俄军的电子战环境。 鹰狮作为北约武器平台,可以携带多种弹药,比如流星空对空导弹和RBS-15反舰导弹,既能执行防空拦截任务,也能对俄军装甲集群、后勤线路及海上目标实施打击。 其多用途能力完美匹配乌军的战术需求。 鹰狮很适应乌克兰的战场条件,F-16维护复杂,对跑道要求较高,而乌克兰机场又多遭破坏,鹰狮的公路起降能力更具实战价值,阵风战机性能先进,但价格昂贵且操作复杂。 此外,鹰狮的低使用成本,也是符合乌克兰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毕竟这比超过150亿美元的订单,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支付。

6、强心针效应欧洲军工的复苏曙光

对瑞典萨博公司而言,乌克兰的大单犹如雪中送炭,对整个欧洲军工产业而言,更是激活发展动能的强心针。 这笔订单为瑞典军工注入了生存发展的关键动能,萨博公司目前鹰狮年产量仅约18架,完成150件订单需要5到10年时间,这意味着,未来10年内,萨博的生产线将保持满负荷运转,研发投入有了稳定保障。 更重要的是,通过为乌克兰创建维护中心与组装工厂,萨博得将产业链延伸至东欧,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不仅能维持航空工业的内核能力,更能带动博福斯和爱立信等配套企业复苏,形成军工产业的集群效应。 2022年以来,欧洲军工企业股价普遍飙升,防务开支持续增加,一个以自强为内核的欧洲军工振兴浪潮正在形成。 德国莱恩金属公司,股价自冲突爆发后飙升12倍,市值一度超过大众汽车。 它的豹式坦克和PZH-2000榴弹炮订单,排期已经到了2030年。 法国达索公司阵风战机出口量 较战前增长40%, 意大利莱昂纳多集团的 雷达和电子战系统供不应求。 这种增长并非简单的战时繁荣,而是带动了研发升级。 欧洲多国联合推进的 未来空战系统加速落地,流星导弹、金牛座巡航导弹等装备不断迭代,推动欧洲军工向智能化和体系化转型。 可见,军工振兴正成为欧洲经济的新增长极。 国防工业具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产业链涵盖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显著。 德国联邦经济部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军工产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30万个,带动上下游就业近百万。 更重要的是,军工技术的转化应用正赋能民用产业。 萨博的航空复合材料技术已用于风电叶片制造,莱茵金属发动机的技术提升了民用汽车的能效。 这种军转民的益出效应,为欧洲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 瑞典鹰狮与乌克兰订单的结合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欧洲军工在变局中的挑战与机遇。 从瑞典数百年的自主军工传统到鹰狮战机的沉浮兴衰,再到如今欧洲军工的复苏曙光,印证了一个深刻道理,强大的国防工业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既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 正如欧洲理事会前主席、现任波兰总理图斯克所言,战争的安全源于自身的强大,战争的强大始于产业的自主。 对欧洲而言,乌克兰的这笔订单只是军工振兴的起点。 如何打破国家间的技术壁垒,实现产业链的深度集成,如何在依赖美国与保持自主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欧洲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相信他们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场由战争催生的振兴浪潮,有望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有望支撑起欧洲防务自主的雄心,甚至能决定未来数十年欧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至少从目前来看,这剂由鹰狮注入的强心针,已让欧洲军工看到了重归巅峰的希望。 战争对乌克兰是摧残,对欧洲是重压,但和历史上所有优秀民族一样,乌克兰人经受了考验,欧洲人的誓言更非信口开河,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相信乌克兰必能涅槃重生,迎接光辉的未来。 而逐步摆脱俄罗斯和美国压制的欧洲,也将继往开来迎来全新的发展。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见解,感谢您的收听和观看,咱们明天再见。

碎片记忆 2025.10.26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全记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1haoyou.com | GMT-4, 2025-10-28 19:11

© 20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