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港警反对民阵游行、又大举抓捕知名社运人士及议员,许多民众不顾警方警告,仍然自发冒雨上街。警方则出动水炮车,发射掺有蓝色颜料的水柱。这天,警方执法方式引起不少民众非议,有防暴警员闯进地铁列车抓捕打人,卧底也再次出动。 警方水炮车在政府总部外发射掺有蓝色颜料的水柱。 (德国之声中文网) 8月31日,上万香港民众不顾港府的游行禁令自发上街。抗议行动从下午开始在港岛进行,到了晚上10点过后,港岛的示威者逐渐散去并转移到九龙多区,屡次出现警民对峙场面。 多家香港媒体报导,晚间11点前,大批防暴警察及速龙小队警员冲进九龙太子站车厢内,用警棍挥打乘客,多人头破血流。警员并向车内市民喷催泪水剂和胡椒喷雾,有人跪地高举双手仍无法幸免,也有人相拥痛哭。40人随后被捕,但警员要求正在拍摄的记者离开现场,暂未得知拘捕理由为何。 东方日报拍摄到,事发前在同一列车上,有身穿蓝衣、没有戴口罩的中年男子手持铁捶挥向旁人,当时车上有示威者,双方其后发生冲突。而明报则报导,在晚上大约10点多,有示威破坏旺角站设施,包括投掷灭火器及试图纵火。 港铁全日总共关闭5条线路,数十个车站停用。警方发表声明指称,有“激进暴力示威者”在港铁旺角站冲击客户服务中心及毁坏售票机,并有示威者在太子站内袭击市民,毁坏站内设施。警方表示接报进入港铁范圍,制止暴力行为及拘捕违法者。 8月31日晚间,警员向港铁列车上高举双手的乘客喷射催泪水剂,地上也遗下胡椒喷雾瓶罐。 卧底再现 而在香港岛,数名穿著示威者装束的卧底警员,面戴3M口罩和全身黑色便装,现身在维园附近。香港电台等媒体拍摄卧底制服、拘捕及拖行示威者,当中有人更拿出枪支发射胡椒球弹,他们最后与警员一同登上小巴离开。卧底警员拒绝向记者展示委任证或证实警员身份,并喝令阻止采訪。 有目击者向德国之声记者表示,有乔装警员在维园一带开枪,听到枪声,记者见到地上遗下一颗弹壳。香港警方凌晨召开新闻会,承认有出动卧底警员,并声称他们被示威者冲击和包围,表明警员身份及警告后向天开了两枪示警。 8月31日,警方拘捕多名示威者及民众。 警方是在傍晚开始,采取驱散和拘捕行动。警方在金钟和铜锣湾不断施放催泪弹,还一度出动水炮车,在政府总部外首次发射掺入了蓝色“食用颜料”的高压水柱。据警方早前表示,沾染的颜料不易清洗,需要好几天才能褪色,希望以此来事后鉴别、抓捕示威者。不过据德国之声现场记者报道,使用酒精能够明显提升清洗效果。 示威者在撤退期间,曾在警察总部外燃烧路障和杂物,燃起熊熊大火,最后由消防员扑灭。示威者以往也多次用此策略,希望拖慢警方前进的速度,藉以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离开。 无惧禁令 下午一点半左右,许多香港人聚集在修顿球场,进行“宗教集会”。 香港法律允许宗教集会不需要警察批准,可以自发举行。 在集会开始之后不久,身穿黑衣的民众开始自发性的离开球场,开始以个人名义离开定点往大街走。 他们称自己是以个人名义在街上“逛街”而非“游行”。 人们高喊口号“黑警还眼”、“Fight For Freedom”、“光复香港 时代革命”等口号,步行至上环后折返至政府总部外。 集会开始不久便下起大雨,民众纷纷打开雨伞但是继续在港岛闹市游行。 下午一点半左右,许多香港人聚集在修顿球场,进行“宗教集会”。 香港法律允许宗教集会不需要警察批准,可以自发举行。 831五周年 港府严阵以待 德国之声现场记者表示,中联办附近布防许多警力严阵以待,政府也暂时断绝可以通往中联办的交通方式,例如港铁已经在下午一点半关闭中联办附近的西营盘地铁站,红隧、西隧也不能通行。 举办过多次和平集会的民间人权阵线,原定831这天举行游行,但是被警方反对。 民阵发起上诉,在8月30日,无法获得在8月31日当天合法的集会权,因此宣布取消主办集会。 但是仍然有许多民众自发性的前往原定的集会终点集结。 近日,香港多名知名社会运动人士被捕,后获保释,包括香港众志黄之锋周庭,以及民主派政治人物谭文豪、区诺轩、郑松泰等,至少8人。 立法会民主派会议发表联署声明,强烈谴责警方一日内连续拘捕三名议员,显然是进一步制造白色恐怖,意图阻吓港人上街抗争的意欲。 外交部驻港公署在31日发布声明,谴责美国政客将违法份子美化成不同意见者是“颠倒是非、助纣为虐”。 另一方面,针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墨盖里尼关切香港情况,外交部驻港公署也发言批评,有关言论是赤裸裸的干涉香港内政。 8月31日这天在历史上对香港别具意义。 2014年8月31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选举办法,决定日后香港需透过1200人的提名委员会筛选行政长官候选人。 这表示,任何人若想要成为行政长官,需要得到提名委员会的过半支持,才能成为候选人,让香港选民投票选出最中特首。提名委员会大部分是由不同界别人士组成,很多也不是透过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是建制派或亲北京的人士。很多香港人认为这个机制无法让香港人真正选出自己想要的特首。 李芊/罗法 (综合报导) DW 2019.08.31 |
GMT-5, 2024-11-23 03:55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