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雾霾的汹涌而来,治理雾霾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治理好中国雾霾要30年,甚至50年的时间现实真的如此悲催吗?郑山海在新京报撰文认为,治理雾霾确实是一场持久战,但就紧迫性而言,治霾就得“只争朝夕”,努力将雾霾存在的“历史时期”缩短。现转发其文,供参考。 雾霾遮蔽了中国大片的土地(图源:VCG) 近日,“雾霾舆论场”有一种声音称,中国治霾需要30年,有的甚至说要50年,还有人说需要“牺牲”一代人……这些声音无不在昭示一个悲观的前景:治霾是一场持久战,期盼雾霾“永别”不切实际。 当然,这些数字不是空口说的白话,因为伦敦治雾霾用了30年,洛杉矶治霾耗费了50年,倒也符合先例。 然而,现实真的如此悲催?我们真的需要苦熬数十年? 霾的核心物质除了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还有很多属于PM2.5的工业排放物,一旦吸入人体,就可能黏附在人体的下呼吸道中,产生目前还并不十分清楚的危害。 雾霾的形成与空气的湿度、流动、降水等气象条件有关,但工业生活中的各类排放物,依然是主要因子之一。所以,治理雾霾不能只是靠天吃饭,靠时间来消解,从自身的生产活动中下手,才是关键。 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雾霾与排放息息相关,但具体与哪类排放物质有关,现在并不清楚。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雾霾的大范围产生并没有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出现的时间也未与工业活动高峰期呈正相关,甚至是在节能减排的趋势中逆势增长,这与伦敦、洛杉矶的雾霾特点有些不同。 因此,当前最需要考量的不是多长时间能治理好雾霾,而是导致雾霾形成的最大“嫌疑犯”究竟是什么物质。 雾霾形成的根源在哪里(图源:VCG) 其实,在治理雾霾方面,我们国家已经拥有了许多良好的先决条件,比如,现代的治霾技术、理念等;在能源的使用方面,清洁能源的比重也日益增大,二氧化碳、硫化物的排放总量处于稳步下降的趋势。而且,我们有着伦敦、洛杉矶的前车之鉴。 中国科协副主席秦大河之前就曾说过:雾霾天气消耗要取决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想30年太久,三五年也不现实,我们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期”。 而要缩短这个“历史时期”,在治霾力度上绝不可马虎。刮骨疗毒,容不得假把式。前不久财政部发布《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检查典型案例的通报》,公布对9个省(区、市)2013至201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结果,发现上亿治霾资金被挪去发工资搞招待。这显然是对治霾按“快进键”的阻碍,也必须尽早消弭。 我们没有理由等待“一代人的一辈子”才能治理好雾霾,只要踏踏实实搞清楚雾霾背后的“元凶”,对症下药,也将铁腕治霾的高压态势延续,消除雾霾就不会绵绵无期。 多维 2017.01.07 |
GMT-5, 2025-1-22 00:02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