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好友 资讯 帖子内容

“中国2030研究”场景之四:新加坡模式

发布者: xiaomifeng | 发布时间: 2016-10-23 20:02| 查看数: 2888|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除了市场经济改革之外,中国也经历了一些政治上的革新。在国际上,中国作为大国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2030年,我们会从中国听到怎样的新闻?
2030年10月2日--中国国庆节的第二天,也是德国国庆日的前一天--"习近平经济与改革政策研究所"在柏林自由大学正式揭牌。
该研究所由中国政府出资建立。德国师生将在这里对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最大国民经济体和全球领袖大国的经验进行研究总结。研究所首位所长由中国一位前副总理出任。退休的部长和省长在这里授课,课程包括"革新构建学",还有"地区经济发展学"等。德国并不是北京出资开设首家"习近平研究所"的国家。这些研究所是中国全球发展合作的一部分,因为在2030年中国已经成为经济调控和政府治理方面的成功典范。习近平在2013年向国民所许诺的远景,已经成为现实:中国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头号政治和经济大国。
这一场景的设定前提是,共产党除了市场经济改革之外,还启动了政治革新进程。自从邓小平时代起,新加坡就一直被视为值得考虑的范本。因为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和他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就成功建立了一个政治体制,将事实上的一党专政与选举、部分民主式的公民参与以及运行有效的政府机构结合在一起。新加坡是全球最富裕、经济环境最优、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带着"之最"的标签也是中国所希望得到的。虽然两国国情差异巨大,新加坡模式在中国只能部分借鉴适用,但是新加坡仍然被北京视为榜样。

经济发展


中国能否借鉴新加坡的发展模式,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

按照新加坡的范本,中国把大手笔的国家激励政策与强有力的市场经济竞争结合起来。雄心勃勃的政府发展方案让广大民众阶层也从经济繁荣中受益,城乡之间的社会分配不均问题得以缓解。在严重环境问题的压力之下,中国成长为环保科技领域的革新领军力量,并且将这些技术出口到世界各地。到2030年,在信息技术和医药技术等其它领域,中国产品被公认为创新和品质兼备。中国抄袭西方先进技术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中国创新制造"在国际上成为品质的标志,而中国高科技产品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模仿的对象。中国政府投资重金以推动技术革新,并且支持中国企业去收购外国企业。作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大国,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国际标准制定者。中国领导全球的雄心在金融市场上也得到体现。人民币已经可以自由兑换,并且颇受信赖。在非洲大部分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为储备货币。上海成为全球业务量最高的金融中心之一,中国的直接投资在德国和其它国家得到广泛欢迎。

政治与社会发展
政治领域经历了深入改革。在仍然严格的中央政府操控之下,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得以扩大。联邦制被写入宪法。各地区之间虽然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为了使全国各地的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地区间再分配体制仍然存在,类似于德国的各州财政平衡体系。国内政治层面也进行了小心谨慎的自由化改革,反对派团体获得政治影响力的机会得以加强,工会、非政府组织、公民倡议活动和人权组织的权限得以扩大。司法体系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已经可以给大型国际企业提供更高程度的司法保障,这一点从外国投资不断增长的数字就可见一斑。中国在革新领域的飞跃发展得益于教育体系的大力改革。从2018年起,各所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招生,教学计划则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这样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传统的"事实知识"(Know-what),而是现代化的"技能知识"(Know-how)。中国与邻国也维持着紧密的政治和经济伙伴关系。领土主权争议得到平息,中国为了保持睦邻友好关系而做出了大幅让步。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不断提升。在全球权力架构中,中国已经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且值得信赖的伙伴得到认可。

这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与在"中国梦"和"民主"两个场景下一样,这一模式所带来的机遇是大于风险的。与此同时,中国的崛起也给德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政治上的价值观转向使得中国在解决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等国际问题时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来自中国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促使欧洲加快和深化一体化进程的动力。强大的中国,还有越来越有品位的消费者,使得德国企业在中国为其产品找到了更好的销路,也激励着它们不断提高自身革新能力。在华开展业务的德国企业在司法领域得到更多保障,在进行企业发展规划时也更加放心,同时还可以在当地招聘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此外,中国的直接投资也能给德国创造就业岗位。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使得企业和投资者能够进行更加多样化的投资。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德国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削弱。面对品质越来越高的中国产品,德国经济界在中国、德国和世界市场上可能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而且规模效应还会使中国制造商更具优势。此外,中国对原材料的饥渴需求可能会推高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生活条件的改善可能会使中国成为国际高端人才发展事业的理想之选。在争夺高级人才的竞争中,德国面临人才流失的危险。

德国可以选择的应对策略
为了不至于落入下风,德国应该同时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且加强与中国的双边合作。为了在经济上与中国保持势均力敌,德国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并且通过降低高素质人才移民门槛来加强自己的创新力量。此外,德国经济界也应该努力实现销售市场的多样化。

本文内容为贝塔斯曼基金会“中国2030:德国可能面临的发展场景及相应对策”研究成果,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 2016.10.22

评论与留言

www.51haoyou.com

GMT-5, 2024-12-22 09:52

© 20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