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好友 资讯 帖子内容

“中国2030研究”场景之二:中国梦

发布者: xiaomifeng | 发布时间: 2016-10-20 09:01| 查看数: 2942|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中国经济得到自由化改革的助力,与此同时中共的权威保持不动摇。



2030年,我们会从中国听到怎样的新闻?
2030年,北京书写了工业发展史的新篇章:"中国新丝绸之路公司"收购了西门子公司的能源业务。而并购合同的缔结也选择了非常有象征性意义的一天:整整127年前,西门子签署了在中国修建第一家发电厂的协议。
缔约双方一致保证,在合并之后,两家企业将会更好地整合资源;此外中方向西门子在德国的生产基地做出保证,五年之内不会削减就业岗位。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已经成为发电站领域的引力核心。国有企业中国新丝绸之路公司的成功史是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许诺的"中国梦"诸多侧面之一。凭借"一带一路"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国把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打造成了自己的出口招牌产品。中国国企在世界各地修建道路、铁路、机场、港口、发电站、电力和通讯网络。中国人提供整套的工程方案,带着自己的工人到工地上,甚至连项目筹资也是自己承担。西方企业在这方面很难匹敌。由于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大多数来自新兴工业国家,而对这些国家来说,中国给出的价码十分诱人,因此西门子最终被迫退出能源业务。诸多西方传统企业都带着震惊的目光见证了中国如此迅速地成长为一个不仅能与西方并驾齐驱、甚至还常常更胜一筹的竞争对手,而西门子并不是其中的第一个。
这一场景的设定前提是,中国完成了习近平2013年提出的雄心勃勃的改革方案所规定的高难度动作:一方面,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自由化进程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率有所降低的"新常态"并未使得中国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走入"中等收入陷阱"。新的法律保证了广大民众阶层可以从经济增长中受益,而且经济进步不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功保持了政治现状: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共产党的权威都无人质疑。

经济发展
为了保证经济的积极发展,中国用一切力量去和谐地融入世界经济。政府致力于促成商品、资本和技术的自由流通。北京支持回归以世贸组织为框架的国际贸易秩序;而地区性的贸易协定对于中国人来说仅仅是第二选择。在同样的思路下,中国努力推行能够为全球所接受的工业规范和标准。中国对原材料市场的自由和有效运行有着巨大的利益关切,其中包括石油和稀土市场领域。


人民币在世界市场上与美元平起平坐。

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并且已经成为全球认可的储备货币。中国更进一步地融入世界经济,这使得过去曾经阻碍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的壁垒逐渐解除。外国企业也因此有动力更快速、更心甘情愿地将新技术引入中国,比如帮助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等。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也可以自由开展业务,企业高管也无需为海外业务去申请北京有关政府机构的批准和融资许可。中国采取多轨道并行的方式扶植关键工业产业的发展。政府一方面鼓励企业扩大在国内的产能,另一方面也支持跨国企业的建设,促使它们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打造成为广受认可而成功的国际企业。已经相当先进的中国大企业并不在意新技术是在自己的海外基地,还是在硅谷,或者是在公司的中国总部研发问世,尽管政府出于形象的考虑,还是更希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是"中国制造"。不过在这样的发展体系下,中国只能在很少的行业领域取得真正的技术领先地位。贡献出口营业额的主力军仍然是在全球大众市场上销售的那些品质"尚可"的中国产品。

政治与社会发展
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一点:要想充分发挥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仅仅局限于调节经济政策的螺丝是不够的,需要在社会政策方面也做出改变。一个运行有序的市场需要由一个行之有效的法治国家体系来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中国和外国企业也应该一视同仁。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得到了重视。公开招标程序全面透明化,贪污腐败也更难找到立足空间。教育领域也经历了改革:告别传统的"事实知识"(Know-what),转向贴近实践的"技能知识"(Know-how)。职业学校为中国经济界输送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有能力的学者、科研工作者和经理人。他们中很多人在大学期间都有一部分时间在国外度过,但是在留学完成之后都更愿意回到家乡。因为在中国不仅有好的工作机会,而且那里的生活氛围也变得更加自由化。言论自由程度有所上升,曾经非常严格的网络审查制度已经宽松了许多。一个自由价值体系发展形成,它能够保证不同观点、不同生活理念和不同信仰之间进行坦诚和公开的讨论。在国际上,中国作为一个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值得信赖的伙伴地位已经得到认可。

这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中国梦"真的成为现实,那么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机遇将会大于风险。在这一场景下,中国会成为解决国际冲突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可靠伙伴,比如在气候变化、国际贸易问题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冲突得以缓和,对于德国来说,与两个大国同时发展关系也不再需要担心顾此失彼。在中国市场上,日益进步的司法保障使得德国企业在华开展业务的环境得到改善。中国经济崛起同时还给德国企业创造了更多高端产品和环境科技产品的销售机会。来自中国的投资越来越多,使得德国的就业岗位得以保障和增加,经过改革的中国教育体系可以填补德国企业在华的专业技术人才空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德国和欧洲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将会有所流失,已经能够自由交易的人民币成为欧元的又一个竞争对手。

德国可以选择的应对策略
因此,德国应该推动像欧盟这样的现有联盟的发展融合,同时也要尽全力保持其作为中国在欧洲最重要伙伴的特殊地位。为了在与中国的竞争中保持势均力敌,德国必须通过大力加强教育投资来提高自己的技术革新力量。"德国制造"作为高品质产品象征的地位必须得到加强。德国和欧洲企业还应该整合成为一些大型财团,这样才能在争取国际上的巨额订单时拿出全套解决方案,从而和中国竞争对手一争高低。

本文内容为贝塔斯曼基金会“中国2030:德国可能面临的发展场景及相应对策”研究成果,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 2016.10.20

评论与留言

www.51haoyou.com

GMT-5, 2024-12-22 14:43

© 20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