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边栏

国际媒体看南海仲裁:风险机遇并存

[复制链接]
南海仲裁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欧美各国舆论对中国拒绝仲裁的强硬态度及其后果感到担忧,同时认为这一司法程序是开启外交谈判的一个契机


(德国之声中文网)《纽约时报》在详细报道了海牙仲裁案的结果和背景后指出,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人们有很大的疑虑。仲裁法庭没有强制执行裁决的权限,而拒绝参与仲裁的中国则威胁要全力维护其被认定为非法的海洋权益。

"这在实际中意味着什么并不清楚。如果考虑到中国与全球进行和平贸易的巨大利益,对于习近平主席来说,冒着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甚至导致与邻国或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采取挑衅行动,是愚蠢之举。而诸如继续在黄岩岛修建人工岛礁或宣布在南海大部分区域设立防空识别区等报复性措施,则过于冒险。实际上,仲裁提供了一个以和平方式解决海洋争端的新的机会。"

《华盛顿邮报》刊登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格维尔茨(Paul Gewirtz)的署名文章,指出法律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钥匙。"本次仲裁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积极贡献,然而法律并不能解决南海的所有矛盾冲突。周二的裁决凸显了法律在解决此类纠纷中的现实局限,同时表明了未来在务实政策支持下通过谈判结局争议的必要和紧迫性。"

美国怎么办?

《南德意志报》也关注了南海仲裁结果可能带来的后果。文章写道:"如果北京采取挑衅性手段,例如(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或在靠近菲律宾海岸的争议岛礁黄岩岛(Scarborough Shoal)修建基地,华盛顿就会面临棘手局面。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战略研究专家怀特(Hugh White)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性选择':是做出让步,接受中国实力不断强大的事实,还是不惜冒引发更大冲突的风险展开军事较量?后一种可能性没有人愿意设想。但怀特认为这是可能发生的,'这使得局面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荷兰出版的《人民报》(de Volkskrant)就中国拒绝接受仲裁写道:"从北京对仲裁的反应看,民族主义的基调十分明显,因此不能期待中国会停止将南海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努力。北京已经决定采取制造既成事实的策略。中国显然认为,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冒险挑起一场战争,来制止中国在南海的扩张。这是一个现实的估计,但有时情况的发展不是由计划和策略,而是由不幸的偶然和误会决定的。中国的固执态度同时削弱了国际法的基础,而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其他问题上倒是一再以国际法为依据来争辩。"

奥地利的《标准报》(Der Standard)也报道了海牙仲裁庭对南海争议的裁决。报道的结论是:"如果各方都认为自己有理,那么冒险举动升级为冲突的风险就会提高。因此对中国的竞争对手来说,仲裁结果并不是一个值得庆贺的理由,而是一个将重心转向外交解决途径的契机。"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日期 13.07.2016
  • 作者 叶宣(摘编)
  • DW


相关帖子




www.51haoyou.com

GMT-5, 2025-1-22 03:00

© 20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