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宗教复兴浪潮
近代以来,宗教面临著诸多挑战和冲击。科学及其背后的理智主义促使世界袪魅(disenchantment),理性逐渐取代神明的位置成为被信仰的对象,而旧的各种宗教顺理成章被认为是人类“不成熟状态”的标志之一。民国时期,中国绝大多数学者都站在这种现代性的角度看待宗教,他们拒绝把宗教作为解释世界的变量,要求取消宗教,或者提倡用美育代替宗教。但是,随著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宗教并没有倒在理性之刃下,反而有了复兴的态势。
《国际宣教研究公报》(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2015年第1期的统计表明,从1970年到2000年,全世界信仰各类宗教的人数从36.914亿增加到61.28亿。十五年后,2015年全球人口73.25亿,全世界信仰各类宗教的人数64.94亿,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88.66%(2007年时为85.77%,1997年时为81%);非宗教信仰人数达8.31亿,其中不可知论者6.95亿、无神论者1.36亿。
皮尤研究所(Pew Research Center)2012年底发表的报告更为惊人,通过对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宗教和公共生活”的研究发现,在全球69亿人口中,包括成人、儿童在内58亿人有各自的宗教归属,约占总人口的84%;在全世界近3/4人口生活的国度中,有宗教信仰的群体占国家人口的大多数。
在中国本土,据中国人民大学所做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以及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所做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的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到2012年间,中国成年人中信仰道教的人口比例从0.2%升至0.54%;信仰天主教者从2008年的0.1%上升到2012年的0.41%;信仰佛教者从2010年的5.5%激增为2012年的6.75%。
自2005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的童世骏教授、刘仲宇教授主导有关中国宗教信仰的大型调查,调查人数高达4,500人。结果显示,16岁以上的中国人中有宗教信仰者占31.4%,由此保守推算,中国的信教人口至少有3亿人。
以上数据显示了宗教复兴的基本事实,然而界定宗教复兴的标准不只依赖于数据,复兴并不单纯意味著教徒或宗教组织在绝对数量上的增长。事实上,宗教的显要性和说服力也正在日益增强。这表现在,宗教信念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的角色日见重要,宗教或与宗教有关的人物、非官方团体、政党、社区和组织在中国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增长,而且这一复兴正在对国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