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边栏

微信群:中国的网上民主试验场

[复制链接]
虚拟的网络交流,正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跨界体验。目前在大陆风靡的微信,就让生活在威权制度下的中国人感受了一遭民主与专制的冲撞角力。
事实上,不限于微信群,使用过“群”功能的朋友,都有过这种感受:一言不合就群起而攻之、一言不合就退群、被清理。群里关于某个话题的讨论,很容易就会暴露自身秉持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几番较量之后,在同一个群内,阵营的分化,大家都心照不宣。这种依附于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社交群,一定意义上可以与现实社会产生共振。


微信的功能拓展甚至超出了腾讯的预料(图源:Reuters/VCG)

虚拟世界的民主试验
在微信上,一个500人的大群,基本会囊括各行各业、各种学历、不同质素的人,把这样的群称为现实社会的虚拟缩影,丝毫不会显得夸张。鉴于此,因为身份行业以及知识结构和阅历差异,对同一事物同一事件相见迥异并不奇怪。
然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群中,即便是那些不常发表意见的人,也能轻易看到这个群内发生的裂变。比如说,某个同乡群,某一天,突然上传一段对女性带有挑战意味的视频。一些男性群友开始拿视频中出现的人物来讥讽谈笑,并开始有人附和;女性朋友开始坐不住了,不断有人加入指责那些以视频为乐的男性成员,闹到一发不可收拾,上升到对彼此的人身攻击,最后的结局是群主出来说话,并以群规来限制成员的发言。
类似的争执多发生几次,有些人就觉得无聊,选择潜水沉默,甚至会退群;有些人,因为挑战到群规,会被清理出群,与此相反,有些人则透过辩论,成为群里的意见领袖。有些人,因为在数次的唇枪舌战中,寻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则会另行组建新群,自己做“大王”,制定符合他们观念的群规。至此,微信群的分化、撕裂完成,每个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

绝对民主与多数人的暴政
上述现象似乎是一个自然完成的过程,是群中每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但细究下来,却能发现现实社会的影子。
针对同一事件,可以看到,群内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民主的程度远高于现实社会。这不就是大陆熟悉且人人向往的自由民主吗?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撕裂成为常态,共识却极难达成,认识冲突朝向极端化发展,极少数人保持了独立性,大多数人却宁愿从众选择沉默。
在民主关系与制度下,所有问题都需民主表决,以多数来决定。但往往各有各的理,很难达成多数。更糟糕的,多数也可能并不代表真理。当新的真理还是少数时,又必然遭到多数人压制,从而使之不能尽早发挥作用。也就是通常说的多数人暴政或多数暴力的情形。
现实世界并不缺乏这样的案例。二战前的德国是民主政制,民主是最高的社会政治规范,在民主制度中战争狂人希特勒以1,900万选票当选总统,结果次年就解散其他政党,并通过完全民主、合法的程序立法,执行了种族灭绝政策。法国大革命后的雅各宾派专政以及美国民主制度下对黑人的欺压也都属于这一范畴。
不仅在政治上,艺术界也有鲜活的例子。1974年,“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进行名为《节奏0》的行为艺术,玛丽娜麻醉自己面向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72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危险物品),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六个小时的创作过程中,观众由最初的相对温和到最后有人用上了膛的手枪放进她口中被制止。整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在施暴,而没有人拥抱。该行为艺术赤裸裸地表明:在绝对自由与民主的放逐中,六个小时就培养出一群暴徒,他们甚至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行为。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无论什么人,一旦形成一个群体,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与英雄主义,他甘心让自己被各种言辞和形象所打动。除了极个别情形,当个人以乌合之众的方式联结时,他所做的决策以及群体中其他个人共同做的决策,都不会是有效率的。《节奏0》中的暴民在把枪放进玛丽娜口中最终被制止则不失为典型。

普世民主的陷阱
回到微信群,在群中已经看到绝对民主造成的撕裂。综合分析来看,微信群就问题参与方式来讲,是直接民主式的参与,理论上不会出现社会上的多数人的暴政。但在走向决策的过程中,同样未能规避绝对民主滋生多数暴政的陷阱。在这个意义上,大陆的民主社会在微信群已率先实现,但效果并不理想,在现实操作层面上,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并不具备积极的意义。
微信群作为现实关系在虚拟环境中的投射,它的民主政治逻辑在现实社会同样适用:未来的民主社会,不可能有什么普世的民主。而真正的自由民主,是需要一定专制制约的,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讲的比较理想的专制,开明专制。绝对的民主,只会通向意识形态多数暴政,从而走向民粹。未来民主社会的影像,已经在微信群先行观瞻,借此引起警惕,对大陆并不是一个玩笑。

多维 2016.12.13

www.51haoyou.com

GMT-4, 2024-5-11 03:00

© 20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