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翻译组-原创组 撰稿:Rosemary 图片来源:Gnews 最近在网上与战友讨论青蒿素到底是从青蒿里提取还是从黄蒿里提取,引起热议。热议的核心问题是:一,青蒿素是从黄蒿中提取吗?二,青蒿素从青蒿中提取,黄蒿素从黄蒿中提取?三,青蒿与黄蒿只是不同的命名方式,本质是同一种草本植物,青蒿素与黄蒿素也是同一种提纯药物吗? 在文贵先生爆料青蒿素是解药后,我在网上收索,几乎所有的网站都说青蒿素是从黄蒿中提取。最明显的说法是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然后注明一下中药青蒿就是黄蒿。可是青蒿是中药,像我这种南方长大的人来说,基本是常识。炎热的夏天,到山上采一些青蒿放在洗澡水里给孩子洗澡,可以减少长痱子。有一位网友的留言说一直不明白如果是从黄蒿中提取,为什么叫青蒿素。我个人认为青蒿素从黄蒿中提取是互联网篡改人们的记忆的体现。 有医学背景的战友nstar指出,就中文名而言这种植物是黄花蒿,别名草蒿、犱蒿等。对应的拉丁学名是 Artemisia annua L. 而英文Artemisinin是指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中提取的。提取过程相对昂贵, 因此青蒿素的价格非常高。 战友火来指出,关于青蒿素的命名以及提炼青蒿素的植物,屠呦呦女士在1987年发表的《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一文中有详细的描述。《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中药“青蒿”就是Artemisia annua,但是,由日本人修订的《头注国译本草纲目》中,错误的将“黄花蒿”命名为Artemisia annua。这个谬误被沿用至今。屠呦呦女士在文中也建议将Artemisia annua植物的名字翻译成“青蒿”。无论如何,Artemisinin(青蒿素)肯定来自Artemisia annua(植物学上唯一的拉丁语命名)。至于Artemisia annua怎么翻译,要么沿用“黄花蒿”,要么按照屠呦呦女士的建议改成“青蒿”,保持中药名和植物名的一致。 前一天梦里记起我曾经读过一篇关于当年美国专家是怎样寻找青蒿素的发明者的文章。赶紧起来搜索,后来在文学城找到这篇文章《关于屠呦呦美国推荐者的深层新闻报道》 (2015-10-05 23:11:54)。通过这篇报道我们可以更容易清楚本文在开始提出的问题。 自世卫组织2000年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首选药物推广全球以来,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其中约150万人免于死亡。青蒿素无疑是中国人给全世界的礼物,尤其是文贵先生爆料青蒿素是CCP病毒的解药后,一药难求,那么到底青蒿素是从哪里来的呢?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决定寻找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苏新专是米勒院士的同事。他们一起开始了寻找。 苏新专看到了一本书:《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这本书是2006年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等老同志一起撰写的。在书中,作者不断强调青蒿素发现过程中集体的作用、不同研究机构取得的成绩,对于屠呦呦用乙醚提取的关键环节,并未写出屠的名字,而是用“北京中药所研究人员”代称。代号“523” 的超级工程,1967年启动,研究防止疟疾的药物。这是一项极具时代特色的举国体制研究项目,全国有60多个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当时由于“文革”,权威受到批斗,高年资科学家绝大多数“靠边站”了。1969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屠呦呦也加入“523”项目,并成为其中一个课题攻关组的组长。 苏新专和米勒最先是在一篇简单的综述文章里,看到屠呦呦的名字的。他们联系到屠呦呦,并且得到了她保存的大量关于“523”项目的原始资料,保管得很详细。其中有两封书信,来自山东和云南的研究所,内容分别提到“我所学习你们的先进经验”、“在贵所科研工作启发下”,这意味着,之后两个所的进展,都在建立在屠呦呦研究的基础之上。屠呦呦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系统阐述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历程,屠呦呦对“什么事情要求什么时候做,都有记录,出版过程中,书的进展程度、书的内容、信件的交往,还有实验数据,她都记得很清楚,而且保留下来”。 苏新专与米勒在接触到更多原始材料后认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在《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中,写道:“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中药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发现青蒿素,黄蒿素以及黄花蒿素: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发现提取物的抗疟作用达95%到100%。这一举措,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3月,在“523任务”报告会上,屠呦呦公布了相关研究以及临床实验报告。随后,屠呦呦成功地获得结晶“青蒿素II”(后称青蒿素)。而在屠呦呦公布了研究情况之后,山东和云南的项目组,陆续从黄花蒿、大头黄花蒿中提取了有效抗疟物质,命名为“黄花蒿素”和“黄蒿素”。1974年初,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定为相同的药物。 “苏新专对新华社记者解释,他们认为屠呦呦名至实归,有5大原因: 第一,“523计划”始于1967年,当时屠呦呦并没有参与进来,但从1971年在广东开会的会议记录可以看出,研究一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屠呦呦后来加入进来,并于1972年南京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到青蒿素可有效杀疟原虫。“东晋人葛洪的著作早就提到青蒿的抗疟作用,但带到项目里面来,是她(屠呦呦),是她把青蒿带到项目里面来”。 第二,在1972年的会议上,屠呦呦也报告,当时青蒿提取物效果不稳定,而葛洪著作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要用冷水泡,她就想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所以便由用沸点78摄氏度的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35摄氏度的乙醚提取。所以,提取温度也是她第一个解决。 第三,1972年8月,屠呦呦带领一个团队到海南做临床试验,包括她和几个同事首先在自己身上试药,证明了没有太大毒性。她们总共做了30例,基本都有效。所以她是第一个做临床试验的人。 第四,国内有个争论,就是中药所的提取成分没有其他机构好,确实是这样,但其他机构的提取方法是根据屠呦呦提供的材料改进的。无可否认,屠呦呦参与了研究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第五,她是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的发明人。青蒿素是脂溶性药物,水溶性不好。水溶性不好,药性就不好。而提高水溶性,服用后就比较容易吸收。双氢青蒿素吸收性能就比较好。” 2015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提名屠呦呦女士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表示,屠呦呦研究出了治疗“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在看完这两篇文章后,我们发现中共国对个体的贡献是完全否认的,集体主义的名义下,当官的可以掠夺别人的成果,而群众也无法认识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往往就是几个具有特殊使命的人。如果屠呦呦没有保留当年的记录,不会有人知道她的贡献。我相信米勒博士和苏新专博士当年是根据事实把诺贝尔奖发给屠呦呦。 我个人相信黄蒿素和青蒿素都有治疗的作用,青蒿素是从青蒿里提取,黄蒿素就是从大头黄蒿里提取。当时就认定为相同的药物,我相信现在的药效也相似。 只是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说青蒿素是从黄蒿里提取的。这篇报道也支持前面nstar战友提出的观点,即青蒿与黄蒿只是同一种植物或药物提成的不同命名而已。 参考链接: 关于屠呦呦美国推荐者的深层新闻报道 在备受争议诺奖得主:屠呦呦 火来Huolai 战友Gettr关于青蒿与黄蒿的解释 校对发布:Shifter Gnews 2021.12.07 |
GMT-5, 2024-11-21 19:37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