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 台湾知名面包师傅吴宝春,首间大陆门市下周二(18日)将在上海开业,却被大陆网友称为"台独面包 "曾获得世界冠军的台湾知名面包师傅吴宝春,首间大陆门市下周二(18日)将在上海正式开业,却被大陆网友称为“台独面包”。吴宝春10日发表声明表示出生于中国台湾,支持“九二共识”,掀起风波。 “吴宝春麦方店”在台湾共有四间分店, 上海分店12月7日试营运,18日正式营业。但近日吴宝春在脸书上发表声明,表示自己是中国台湾的面包师,“身为中国人是我的骄傲,‘两岸一家亲’是我坚持不变的态度”,并强调“支持九二共识”,响应国台办的措施“为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尽棉薄之力”。 冠军面包师吴宝春是谁? 冠军面包师傅吴宝春在台湾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2010年他代表台湾参加法国世界面包比赛时夺得冠军。当时参赛的面包,使用台湾食材,如彰化荔枝或原住民小米酒,因此大受欢迎,擦亮“台湾面包”的招牌。 吴宝春的出身也非常激励人心,他来自台湾屏东、是单亲家庭的小孩,国中毕业时到台北闯荡,从学徒做起,天天揉面团,奋斗的故事还被导演林正盛相中,拍成电影《世界第一麦方》,跃上大萤幕。 CNA"吴宝春麦方店"在台湾共有四间分店, 上海分店12月7日试营运,18日正式营业。 2013年,原本想报考台湾的大学的硕士学位,却因资格不符被拒绝,但新加坡大学最后跨海面试,并录取吴宝春。当时台湾总统马英九还要求教育部要将吴宝春留在台湾,但没有成功。吴宝春之后的事业越做越大,如今却被贴上”台独“标签,不得不发表“九二共识”。也使得曾经站上世界舞台的他,事业面临严重考验。 亲台或倾中:选边站后可能两边不讨好 吴宝春的这则声明,起因为2016年他接受台湾媒体《民报》采访时曾提及,“中国巿场虽然有13亿,但全世界有70多亿,我不会把眼光只看在中国”。这番言论遭大陆网友解读为“看不起中国”,并称吴宝春为台独份子,更扬言抵制“台独面包”,并把他的面包名称改成“大陆人傻钱多包”、“饿死不来大陆包”等嘲讽名字。 吴宝春为了平息争论而在开幕前夕,发表“身为中国人声明”,并强调,自己从未发表过“饿死也不会来大陆”的言论,试图消弭争议。他的声明却也引发台湾网友的不满,纷纷涌进面包店的官方脸书粉丝团留言,“台湾好吃的面包还有很多,慢走不送!”甚至扬言拒买吴宝春的面包。 事实上,对两岸关系表明立场,俨然成为台湾企业在大陆展店无法避免的问题。类似事件今年8月才发生。当时台湾总统蔡英文过境美国,拜访台湾咖啡连锁店85度C,导致该咖啡店遭批为台独企业,大陆网友抵制拒买,多家大陆网路外卖平台将85度C下架,逼迫85度C表态,指该公司坚定支持“九二共识”及两岸一家亲信念,对于“台湾当局领导人”来访,是店员拿吉祥物给蔡英文签名,作私人留念,并非店家准备大礼包。 当时85度C的表态声明,也引发台湾民众不满,85度C台湾总部为了平息台湾人的怒火,发声明表示企业也有责任要照顾好员工的压力。 两岸关系倒退 在外界压力下,吴宝春周二(11日)出面,在高雄市长当选人韩国瑜的陪同下召开记者会。他说:“我是一个专业的面包师傅,面包的世界里,单纯的我很喜欢、很享受用面包跟大家交朋友,我很荣幸,很多年轻人因为我的关系,走进面包世界,我有责任为年轻人创造更大的市场”。最后他强调,“吴宝春还是吴宝春”。高雄市长当选人韩国瑜则为吴宝春缓颊,强调吴宝春只懂面包,不懂政治。 台湾总统蔡英文当天针对吴宝春事件表示,吴宝春反映出来的是台湾现在所面临的现象,中国以政治来扭曲经济和贸易活动,确实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她说:“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有人在胁迫下说出几乎是标准化的台词,台湾人都看得懂这是政治压迫,台湾人不会接受,世界上的人也不会接受。” 蔡英文并强调,“这种无所不在的威胁是两岸关系倒退的重要原因,呼吁中国拿开政治前提,让两岸关系交流正常而健康。” CNA 台湾人到大陆经商,被迫对两岸关系表态,这牵涉到国家认同,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 未来会有更多“吴宝春”? 台湾人到大陆经商,被迫对两岸关系表态,这牵涉到国家认同,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台大政治系教授张亚中向BBC中文表示,“两岸的高层若不能把国家认同问题厘清,受害的是老百姓”。 张亚中表示,台湾人目前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高度分裂,在台湾的教育上,对中国认同更持续减弱,但在经济上却又与中国关系密切,若这时大陆对台湾人施压,要到大陆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必须被迫表态,台湾人到中国做生意就会被质疑。 事实上,蔡英文上任后,从未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政策是“维持现状”。张亚中说,国民党执政八年,也没有积极解决政治问题,而蔡英文则不碰两岸议题,如今台湾与大陆在文化与经济无法切割的情况下,类似吴宝春的事件,就会一再发生。 他说,台湾人是否是发自内心的说出“九二共识”,或是为了商业利益,大家都看得出来。并强调,“两岸解决政治问题刻不容缓,若不从源头解决,就会有更多的吴宝春出现”。 BBC 2018.12.12 |
GMT-5, 2024-12-22 03:06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