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一(9月3日)开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主席习近平宣布免除非洲部分债务、加大援助力度。“大撒币”大手笔,在国内也引发了巨大反响。许多中国人担心,援助非洲会是一笔“亏本生意”。 (德国之声中文网) 官方背景的媒体《环球时报》刊发了长篇社论,呼吁中国民众应当具备"大国心态"。文章称,"中国人还要清楚,大国一定要尽大国的义务,否则我们就不能在今天的位置上久留,更指望不了继续往前走。因为中国还有穷人,所以对外援助就是不道德的,这种思维是小农经济的逻辑,根本指导不了中国今天的宏大实践。发展中国的民生只能在中国经济和综合实力不断进步的大潮流中实现,而不可能是靠小算计孤立完成的。" 这段话针对的是许多中国网民对习近平宣布大手笔斥资600亿美元援助非洲的不满情绪。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开幕演讲中表示,将为非洲国家"提供150亿美元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提供20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额度;支持设立100亿美元的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和50亿美元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基金;推动中国企业未来3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100亿美元。"此外,他还宣布将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8年底到期未偿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 中非合作峰会上,习近平宣布免除部分债务,并再增加600亿美元的援助。 援非资金数倍于教育、社保预算 在新浪微博等中国社交网络平台上,相关新闻消息的转发、评论功能都已被关闭。少部分予以显示的内容,都以支持中国援助非洲的观点为主。 通过"自由微博"网站搜索,则可获知一些被新浪微博屏蔽的内容。有网友指出,600亿美元援助非洲,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需要付出人民币294.01元。还有网友则将这笔资金与中国教育部本年度的预算进行了对比,指出600亿美元足够教育部花3年。还有人指出,这笔费用相当于中国财政每年用于社会福利支出的6倍。甚至有新浪微博用户直接评论称:"万邦来朝,吾皇威武。" 援助贷款能否收回? 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许诺的600亿美元援助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无偿援助形式,其余大部分是贷款、专项融资、投资激励等形式。理论上,这些贷款日后都会收回,而中资企业在当地的投资项目,其收益也自然归中国企业。 不过,也有许多人对这些贷款是否能够收回表示怀疑。毕竟,就在同一个演讲中,习近平宣布将免除一些非洲穷国的到期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周二发表社论呼吁"大国心态"的《环球时报》,两星期前刚刚转载了一篇自媒体评论,抨击了太平洋岛国汤加要求中国免除1.17亿美元债务的要求。汤加全年GDP规模仅为4亿美元。《环球时报》转载的评论写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有借无还再借免谈。没几个国家能承受得起信用破产的后果。从理论上讲,汤加也是如此。"文章谴责汤加的"吃大户"心态,并接着指出:"大国必须对外援助,这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也是大国的一种责任。但这种事,一不能违背原则;二要考虑经贸合作的潜在收益。" 中国的很多援助贷款,不论以何种货币发放,都限定必须购买中国企业的产品及服务。 资金最终流入中企腰包 目前,中国对非洲国家的贷款援助,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援助优惠贷款,以人民币形式发放,资金并不离开中国,直接在进出口商账户间周转。这意味着,受援国用这笔贷款只能在中国国内购买产品和服务,然后将其转移到当地。而另一种名为"优惠买方信贷"的援助形式,虽然没有限定人民币,但通常会规定必须购买中国的设备或服务,并且受援国政府须提供主权信誉担保。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国有金融机构发放的这些援外贷款,最终大约有六成资金都回流到了中国国内的企业手中。而且,援助优惠贷款投资的项目,其营收会被用于偿还贷款;而优惠买方信贷资助的项目,受援国更是需要用主权信誉以矿产等自然资源作为担保。 许多中国援助项目都集中在电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华为、中铁建等中资承建企业通过这些项目获得了营收,同时受援国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了市场投资环境,更是方便更多的中资企业进入当地市场。 批评人士指出,中国的对非援助项目,往往会限定由中国企业负责实施,而这些企业又通常主要使用来自中国的劳动力,对非洲当地的就业促进作用非常小。而去年斯里兰卡方面因难以偿还贷款而将中方援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汉班托塔港租借给中国偿债,更是加剧了中国援助导致"债务陷阱"的担忧。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发展经济学家卡佩尔(Robert Kappel)上周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就指出:"许多建设项目耗资巨大,而非洲国家今后必须要偿还这些贷款,中国人现在可不会白送钱。" DW 2018.09.04 |
GMT-5, 2024-11-22 00:00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