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边栏

专家:“新冠复阳”并非“再次感染”,应系测试不准确所致

[复制链接]

在武汉市的一家医院,医护人员正在用ECMO治疗一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2020年3月1日)

华盛顿 — 据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中国和日本都发生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再检测“复阳”的现象;引发对新冠病毒可造成“再次感染”的担忧。病毒学和医学专家普遍认为,新冠肺炎出院后随访检测呈阳性,应不是“再次感染”,而是因检测性能或人为错误所致。

美国媒体2月27日报道说,中国广东省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并出院后,再次检测时,病毒重新呈阳性反应。媒体援引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的话说,广东省治愈出院的患者中,大约有14%的患者在随访检查时再次检测出病毒阳性。 宋铁对媒体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以后“复阳”,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广东一直在做监测,已经向各医院下发通知,加强对出院新冠肺炎患者的跟踪随访,现在就开始对所有出院的患者进行采样监测。

另据报道,日本当地政府官员日前称,一名日本妇女在几周前接受新冠肺炎治疗出院后,复检时再次被检测出冠状病毒阳性。患者是旅游巴士导游,是日本第一例已知新冠病毒“复阳”的人士。

新冠病毒患者出院后“复阳”的现象,引发各界对诊断检测的准确性提出质疑。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赵玉琪(Richard Zhao)对美国之音表示,所谓“复阳”应该是非常罕见的案例;不过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由其它因素造成的,比如测试方法和试剂的性能等等。

赵玉琪是美国知名病毒学专家,他因在艾滋病毒(HIV)和寨卡病毒(Zika)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而当选美国微生物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院士。

赵玉琪教授说:“分子测试是极其敏感的,因此出现潜在污染的可能时,就可能会产生虚假阳性(false positive)结果。另一方面,如果测试的目的性不够具体,也可能与其它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出现虚假阴性(false negative)结果;而虚假阴性结果,就可能成为导致病人出院的原因。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安全中心资深专家阿迈什·阿达里亚(Amesh A. Adalja)医生,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佐证了赵玉琪的观点。他表示,有些测试是可能会发生在阳性和阴性之间切换现象的。

阿达里亚医生说:“对这种现象,我不会去做太多解读。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我们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类似这样的情况。”

英国利兹大学的病毒学专家马克·哈里斯(Mark Harris)教授,在接受英国《每日邮报》采访时表示,关于“治愈”出院的新冠病毒患者再次检测呈阳性的报告,显然应该引起关注。但是,再次感染通常是不可能的。

哈里斯说:“在清除了病毒后,患者不太可能再次感染这种病毒,因为他们很可能已经对该病毒有了免疫反应,而不会发生再次感染。”他补充说:“另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清除感染,而仍然处于持续感染状态。”

马里兰大学的病毒学专家赵玉琪,对哈里斯所说的上述可能性做出了解释。赵玉琪说:“尽管分子测试非常敏感,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测试的临床样本中有足够数量的病毒存在。如果临床样本中的病毒数量低于所需的临床截止值,即使患者仍然是阳性状态,测试也会产生呈阴性结果。”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马克·利普西奇(Marc Lipsitch) 的说法,恰好解释了赵玉琪教授的观点。利普西奇对《纽约时报》说:“当你为一个人用测试棉签提取标本那一刻,测试棉签上需要有足够数量的病毒,测试才会呈阳性。”所以说,“测试呈阴性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体内没有病毒。”

纽约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授菲利普·蒂尔诺(Philip Tierno Jr),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一旦你被感染,它可能会保持休眠状态,呈现极小的症状。然后如果病毒以某种方式进入肺部,感染就可能会恶化。”蒂尔诺补充说,现在还不确定新冠病毒是不是像炭疽病那样,具有双阶段性:在复发之前,病状貌似已经消失。

马里兰大学的病毒学专家赵玉琪也表示,由于这是一种新型病毒,当然不能排除一切可能性。他说:“除非我们可以排除上面提到的那些可能性,否则目前我们无法对这种情况有更多的解释。”

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病毒学家弗洛里安·克莱默(Florian Krammer)对《纽约时报》表示:“我不是说再感染不会发生,或者永远不会发生;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太可能发生。”

与此同时,中国网络媒体报道说,武汉一名36岁男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经治疗2月26日从方舱医院出院,到指定的酒店康复点隔离,3月2日突然在康复点发病,送医后不治死亡。

针对这一事件,澳大利亚墨尔本彼得·多尔蒂感染和免疫研究所所长莎伦·莱温,对《财富》杂志表示,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是有可能的;但这种情况的确“令人惊讶”。不过,莱温同时表示,患者可能实际上并未被再次感染,而是其它因素,如:误诊、人为错误,或者是检测错误所致。

VOA 2020.03.07


相关帖子




www.51haoyou.com

GMT-5, 2025-1-6 06:19

© 20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